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数量短缺型”向“优质不足型”转变,给各级人大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就是要拓展履职领域,创新参与形式,不断提升建言献策质量和水平。与新时代人大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比,当前各级人大工作还存在形式不适应、能力不匹配等问题。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开展监督,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包括几十个部门的工作,一年的议题有几十项,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新型人大智库体系建设很有必要、正当其时,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大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同时,全国人大也相应提出了人大智库建设的相关要求。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数量短缺型”向“优质不足型”转变,给各级人大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就是要拓展履职领域,创新参与形式,不断提升建言献策质量和水平。各级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开展监督,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包括几十个部门的工作,一年的议题有几十项,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社会舆论普遍关注,工作标准不断提高,而人大常委会领导、各专委会负责人、各级人大代表不可能对每个方面都很精通。所以,新型人大智库体系建设很有必要、正当其时,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大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各级人大智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没有一种明确标准可以认定哪一类人大组织可称为人大智库,但以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人大制度研究会、人大刊物等为主体的体制内参谋服务机构,在全国各地已相当普遍,这也是未来人大智库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但与新时代人大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比,当前各级人大智库建设还存在形式不适应、能力不匹配等问题。综观各地人大智库,大多依托现有研究室或研究会作为载体平台,基本围绕机关工作转,变相成为机关文稿的起草班子,与人大智库所应承担的职责使命存在“两张皮”现象。尽管目前不少地方人大智库建设已初具智库的框架、形态,但没有按照智库的本质、特点去运作,初显智库之形、缺乏智库之实,仍处于有组织、无体系的阶段,特别是各地建立的人大制度研究会,现代智库应有的管理、保障体系、情报收集、量化调查、成果转化等基础工作普遍不强不实,加之其内部化、部门化倾向,思想产品的社会能见度较低,转化为公共决策的情况很少被公众知晓、关注。
人大建设新型智库体系的独特优势与路径选择
人大加强智库建设虽然是个新提法,但从人大履职的实践和效果来看,各级人大在国家和地区治理的大格局中实际发挥着“大智库”的作用。人大作为参政议政督政的权力机关和民意机构,人才密集、代表性强、联系广泛,具备法定的调研视察、民意转化、督查落实等职能,具备智库所需各项制度功能,具有现代智库建设的天然优势。比如说,人代会期间的提案建议、日常的监督检查和审议发言等,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智库”的含义和作用。以人大代表为主体的所谓“言官”和“谋士”与智库有着相通之意。同时,在组织稳定性、政策研究独立性和存在价值等方面与智库高度契合,这也是人大智库独特的运作优势。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过程就是社会各界人大代表有序表达民主诉求,进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大办智库比任何一个政府机构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制度优势。笔者认为,不仅要发挥研究室或研究会的基础性作用,人大整个组织架构更应该建成一套完整的现代智库体系,而不单单是智库部门本身,将人大制度嵌入智库运行体系,激发优势叠加的功能效用。假如没有人大整体参与,仅有研究室或研究会,就难以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全局性参与课题调研、成果转化和监督落实。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人大各部门、各人员的参与发挥“联”的功能与“合”的优势,充分整合各部门、各界别的优势研究资源,促进新型智库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智库体系的完善,有效释放人大“智”度红利。
合力构建“立体式、复合型”人大智库新体系
按照“小机构、大网络”的模式,本着高层次、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原则,规划好各级人大智库的顶层设计,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人大智库运转优势。各级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是人大工作的综合性枢纽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的职能,助力人大常委会构建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左右协同的立体式、复合型“大智库”格局,点线面结合、立体化运作,形成匹配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咨询需求的智库产品供给体系。
一要坚持上下联动。人大智库首先姓“人”,首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人大智库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领域搞研究,首先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确保人大智库建设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新型人大智库体系呈现出以人大常委会为塔尖、人大办公室为塔柱、人大研究室或研究会为塔身,各工委、各代表、各专家为塔基的“金字塔”立体结构模式。要完善与党委、政府的联系沟通机制,在选题、调研、论证、研究等各个环节,强化课题研究人员与党政相关部门的交流与沟通。要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首要问题作为献智主线,积极参与决策,正确影响决策,发出有正能量的资政辅政声音。同时,利用人大法定职责和民意机构优势,汇聚民智、整合民意,通过法定流程或立法程序将智库成果上升为国家和地方法律规定。对已经进入决策并实施的智库成果,人大相关部门要参与跟踪督查,这样才能既有利于修正政策实施偏差,又有利于深化问题研究,促进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落实好人大智库专门成果,更好体现人大智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要注重内外互动。从社会影响以及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人大智库交流型运行机制较为容易走出“闭门研究”的误区,借助人大开展的各项调查、视察、检查等法定活动,与社会公众高频互动,可以为人大智库提供亮相平台和成果检验平台,提升智库的社会影响力,也让社会公众有机会与人大智库互动,促进智库研究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公众。要努力构建包容的研究环境,发展包容文化,提倡包容精神,让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与人大智库互动,对多元思想进行整合提升,使智库研究更接“地气”,使智库成果更得“民心”,进一步拉近智库与公众的距离。要坚守人大情怀开门办库,更好地聚贤荐才。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智库注重发挥人才“旋转门”作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注重依托人大智库这个平台,统筹推进立法专家库、专门委员会专家顾问团、人大代表履职顾问等工作,积极吸纳优质智力资源,提高人大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对人大建设和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可采取课题委托、专家咨询、成果评估等方式,参与调研、提供咨询,使人大智库与党委、政府、人民多维互动,让人民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更具“人民性”。
三要强化左右协同。建设新型人大智库体系,就是要发挥人大机关站位高、联系广的优势,跨部门、跨系统地整合优化资源,强化开放合作、部门协同,切实构建起人大智库网络体系。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是智库运转的核心中枢,要协调联动、横向联系,主动与党委、政府研究室,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人大代表加强联系、优势互补,共同研究一些重大课题,加强研究的协同性,形成开放化办库机制。要立足现有人大机构设置,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形成统一的“大调研”网络,建立有效调研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研究力量,形成多点联动、全面开花的工作格局。同时,依托大数据或“互联网+”技术平台,逐步完善智库情报信息收集网络系统,使人大智库真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直通车”、集中社会各界人士智慧的“蓄水池”,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此外,还要借好“外脑”优化智库人才结构,提升智库成果品质,进一步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作用,集中本地和外地专家学者、政府的研究型官员以及人大组织各类干部人才,构建专业高端、创新效能、结构合理的专家库,建设集综合性、专业性于一身的新型智库体系。
以改革创新支撑新型人大智库体系发展
智库重在“智”,一个好的智库一定要有负责任的负责人及其团队,这既是建库之本更是建库之源。人大智库成员参政议政光有热情还不够,必须具备令人信服的能力和水平。“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加强自身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是提高人大智库影响决策信度和效度的基础。要以改革创新突破智库人才的身份认同障碍,打通人才在党委、政府与人大之间,乃至人大与体制外的“旋转门”通道,着力打造复合型智库团队,为推动新型人大智库体系运转提供全链条服务。同时,新时代人大智库应坚定精品战略、坚守工匠精神,拿出“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勇气,紧密结合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重点问题,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切实从“后知后觉”转变为“先知先觉”,着力提升人大智库对政府工作的前瞻性引领功能。
人大特色新型智库发展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支撑。智库作为一种服务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实体,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等基本价值属性。因而,对其评价也并非隔离性或封闭性的,而是一种开放式评价。换言之,对人大智库成果的评价不能纯粹由内设机构展开自我评价,而是将评价权利交由智库产品的消费者。政府部门是人大智库成果的实际运用者,而人民群众才是人大智库成果的最终消费者。这一方面要加强人大智库对资政辅政的作用,畅通人大智库与党政决策部门或党政主要领导的联系渠道,使智库重要成果能快速进入决策核心层,及时发挥决策参考和咨询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人大评议、调研座谈等多种方式,提升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对人大智库成果的评价参与度,共同推动人大智库有序运转,形成人人建言献策、人人参与发展的良性局面,切实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和党委、政府的“建言人”。(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钱振华)
(责编:刘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