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帮岭三队的村内道路还是‘旱坝’流水,走路都要卷着裤脚,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每到五六月份雨水季节就漏雨,只能用芭蕉叶去补,自从人大挂钩帮扶帮岭三队以来,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通上了电网,盖起了砖木结构的房子,家里也不漏雨了,下田回到家心里暖和和的,我们要感谢党、感谢人大把三队当成自己的家。”帮岭三队的老党员何教旺用真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群众的感激之情。
五岔路乡帮岭三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直过民族贫困村——德昂族村寨,距乡政府7公里,市区51公里。有152户603人,人均纯收入不足2900元,初始贫困发生率高达17.55%,是全乡最为突出的深度贫困小组。主要以甘蔗、水稻、玉米种植,猪、鸡养殖等传统产业为主。村内只有一条约300米的水泥路,大部分群众还居住在年久失修的老瓦房和杈杈房里。群众整体知识层次较低,村组内近亲通婚较为突出。“闭塞、贫瘠、落后”成为帮岭三队长期以来的代名词。
作为帮岭三队的联系挂钩单位,面对帮岭三队封闭的思想、落后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坑洼泥泞的道路、残败破旧的村落、结构单一的产业等现状,市人大机关领导干部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摸清村情、户情,寻找致贫症结和问题的根源。通过四年的努力,如今的帮岭三队正在发生着变化,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旁是一座座规整的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闲暇时,群众的欢声笑语,洋溢着幸福与快乐,新建起的村文化活动室也正在发挥着其功能……。这些变化,正是芒市人大常委会凝聚全市之力,激活干群力量,苦干实干的结果,更是对“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兄弟掉队”庄严承诺的积极践行。
(一)扶心扶智,千方百计“换脑子”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思想观念的贫困才是内在的根源,要因地制宜地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走出“思想贫困”瓶颈。
一是抓好基础教育。通过开展走访帮促积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为贫困家庭学生争取和落实各项教育扶持政策,搭建“春蕾桥”、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等平台,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是倡导移风易俗。帮岭三队是一个纯德昂族居住的村寨,村民有嗜酒的习惯,成为了帮岭三队致贫的一大症结所在。为此,针对这个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利用村组会议、党员大会、党支部结对共建、干部帮扶等入户走访宣传禁酒的益处;并积极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和有酗酒习惯的群众代表到周边乡镇、村寨参观学习移风易俗的经验和做法,查找差距、补齐短板,并在村内倡导推行禁酒令,树立文明新风。同时,把资金奖励、项目支持与禁酒工作有机结合,对积极支持配合禁酒工作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帮扶倾斜。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全村饮酒成癖的陋习有了明显改变。
三是开展民族宣讲。通过邀请少数民族语言宣讲团到村开展专题讲座,鼓励带动德昂族同胞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四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带领群众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用实际行动带动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崇尚健康生活。
(二)精准帮扶,多措并举“提面子”
乡村要振兴,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
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升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面对帮岭三队“眼球”贫困的问题,芒市人大常委会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努力改变帮岭三队基础设施薄弱、出行不便等现状。常委会党组班子多次深入村寨实地调查,多次组织发改、财政、交通、水利、人社、民宗、农业、扶贫、新农办等13个市直部门负责人到帮岭三队召开现场分析研判会,聚部门的资源优势,集中力量解决帮岭三队的深度贫困问题。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11000㎡,6000多米;修建文化活动室1个,120㎡,共投入资金420万元。
二是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和原址重建项目的落实。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作为深度贫困村的帮岭三队,有近百户群众要建房,面临危房量大、点多,改造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的问题,如何整合资金,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困难。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帮助建房户申请建房补助、贷款支持,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并给予每户5-20吨不等的水泥或资金支持,为近百户群众圆了新居梦。
三是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为建档立卡户购置床、桌椅、被褥等,帮助其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共投入帮扶资金34.98万元。
(三)产业扶持,一心一意“找路子”
产业兴,则百姓兴。产业是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全村的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引导群众发展产业。
一是组织有发展种养殖能力和意向的贫困群众,外出学习林下种植技术和养牛专业合作社管理经验。在落实整村推进、红色肉牛养殖贷款等政策上,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产业。并积极协调引进黄金菇种植技术。近年来,全村新增能繁母牛100头,能繁母猪77头,仔猪100多头。新植甘蔗1100多亩,坚果50多亩,黄金菇200㎡。
二是积极动员群众劳务输出,鼓励其从田间地头走上工作岗位。充分借助大瑞铁路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与大瑞铁路项目部洽谈沟通,将劳务输出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让输出的群众能到焊接部、支砌部、隧道部学习一技之长,增强村民自我发展、自主致富的能力。共协调40余人外出务工,月收入5000—10000元。
三是积极协调市人社局开展技术下乡,聘请专业教师到村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以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贫困劳动力分别开展为期15天的烹饪、电焊等技能培训,并通过技能测试向其发放专业技能证书,烹饪技能培训49人、电焊技能培训50人,均取得专业技能证书。通过以上措施,全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了7414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群众满意度超过90%。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芒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帮岭三队的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以“强基础 重建设,除陋习 树新风,找路子 增后劲”等帮扶举措,助推了帮岭三队的脱贫摘帽步伐,并得到村民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建档立卡户张阿药在七一共建活动上说:“我要感谢党委政府及人大机关的所有干部,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们告别了贫困,告别了人背马驼的时代。现在,我们到田里干活可以用摩托车代步,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到医院看病有医保,种庄稼有补贴,老了还有养老金,我们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对今后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他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德昂群众的深切感受及帮扶政策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前,芒市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巩固阶段。芒市人大常委会将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精神,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改善群众生活,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牢记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兄弟掉队的庄严承诺!(文: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杨丽萍)
(责编:江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