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美运
山东高唐县人大常委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两个机关”建设的要求,自2017年9月试点并逐渐铺开的“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以“家”(人大代表之家)、“站”(人大代表联络站)、“集”(农村大集)为依托,引导驻高唐的全国、省、市及县、镇五级千名人大代表(街道社情民意观察员)规模行动,报家门,亮身份,听民声,解民忧,投身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第一线,取得明显成效。截止今年6月底,共参与代表501人,收集社情民意570条,现场答复或已办理527条。同时,接待省内外人大干部参观考察团597人次。去年12月29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于晓明对“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作出批示在全省推广;今年4月19日,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在高唐县召开现场会,学习推广“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经验;6月4日,省十三届人大第三期代表学习班暨高唐“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观摩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齐涛指出,高唐人大在固定联络站的基础上,建立大集流动联络站,代表在“进站拉呱”、“赶集摆摊”中“向前走一步”,打通了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的三个背景
(一)是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机关”和“代表机关”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机关”建设的成效,关键取决于机构、人员、工作制度和工作动力。换届后,高唐县委优化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配强了力量;县人大健全了一系列工作运行制度,实施了系列工作“微创新”,使“工作机关”的水平显著提升。同样,人大工作的参与主体是代表,人大工作保持旺盛活力的源泉是代表。各级人大代表是党委、政府联系百姓的“桥梁”,是畅通社情民意的“渠道”。要建设好“代表机关”,必须让代表动起来,让镇街主席团(工委)忙起来。
(二)是量化代表义务、权利,增强人大代表履职实效的需要
人大代表“听民声”、参与化解社会矛盾,是人大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符合政权建设理论,符合法律相关规定,具有制度合法性、理论正确性和法律正当性。《代表法》规定的代表义务中,对代表联系选民和百姓的次数、内容等没有刚性约束。“千名代表听民声”倡议代表“单月赶集摆摊,双月进站拉呱”恰恰量化了代表义务;从《代表法》规定的代表权利讲,代表仅靠在人代会上提出建议意见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除安排代表开展正常的视察、调研等工作外,引导他们进选区、访百姓,更多地收集社情民意,增强履职实效。
(三)是转变个别镇街人大干部工作作风的需要
个别镇街人大主席(主任)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工作摆布上,“种别人地、荒自己田”。按惯例,镇街人大主席(主任)基本上都要在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中分管一定的“中心工作”,但个别人大干部把握不好分管工作和本职工作的“度”,抓了具体的政府工作而忽略了基层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二是在工作态度上,处理不好“底气”与“内容”的关系。“底气决定内容”。履职“底气”从哪里来?除了培养人大干部的思想自信和本领自信外,关键是要部署任务压担子,增强人大干部的担当意识。人大监督的“底气”,是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千名代表听民声”,是引导镇街人大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有效手段。要通过“听民声”发现问题,每年监督几个党委重视、百姓关注的重要选题,把代表人民行使的权力运用好。
二、“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的四个特点
(一)规模浩荡。涉及到五级代表,覆盖了全县村居。“整合”力量,规模行动,与全县50万百姓“多屏互动”,共同演奏社会治理创新“大合唱”。
(二)混合编组。五级千名人大代表(社情民意观察员),统一编组,强弱搭配,人人参与,不留死角。
(三)位置显耀。代表不但去“站”上当“明白人”,也到大集上做“迎客松”,凸显了代表身份,彰显了人大作为,宣传了人大地位。
(四)程序规范。制定了民声听取、民意吸纳、民怨化解、民生办理等一整套科学工作机制。工作原则“上连天线,下接地线”:民生小事矛盾我化解,新旧动能转换我示范;工作方式灵活、便民:单月赶集“摆摊”、双月进站“拉呱”;工作用语贴近百姓、耳熟能详:①人大代表我在岗,有事请来“大集”讲。②人大代表我值班,请来“家”中聊聊天。③百姓有事我帮办, 党的政策我宣传;工作运行高效有序,民情处理快速便捷。代表服务的根系深深扎在民意的沃土之中,催生出一项充满活力、百姓点赞的履职模式。
三、“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的五个步骤
(一)“掐尖摘花”,“顶层设计”高标准
“掐全国先进经验的尖,摘全国先进做法的花”。“掐尖摘花”外地经验本土化,抬高人大工作标杆。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到江苏丹阳市(导墅镇)、盱眙县、杭州上城区小营镇,学习基层人大规范化建设经验,通过参加全国十三县市区人大工作联席会议了解“前沿行情”。针对工作实际,从释放县镇人大工作动力,激发人大干部内在活力,挖掘代表履职潜力入手,下大力强化了镇街人大标准化建设“十规范”“十提升”工作。
(二)“建站”“编组”,“主体”实现“双覆盖”
“十规范”“十提升”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规范代表“家”“室”“站”硬件建设,提升“代表机关”工作水平,这是“千名代表听民声”的工作基础。
无论是人大代表之家还是人大代表联络站,发挥作用所需连接的两个主体都是人大代表和选民。因此,实现对这两个主体的“双覆盖”至关重要。一是“家”“站”布局、“集市”选择覆盖村庄。按照“ 1 +N”模式,统筹安排了辖区内人大代表之家和联络站的布局设置,合理选择了每个镇街开展活动的“集市”地点。全县升级“人大代表之家”13处,按“十有”标准新建人大代表联络站(室)28处,选择“大集流动工作站”33处,满足了承办代表联络、组织代表活动、督办代表建议、处理镇街人大日常工作的需要。二是“五级”代表联络覆盖选民。按照1个经济开发区及12个镇街区域布局,将1039名五级人大代表(社情民意观察员)统一编组为13个“单元”,“下沉”至镇街、开发区,按网格化管理的模式,根据代表工作水平和村居工作实际“对接”到各村、居网点,并图示上墙,公开联系方式。几级人大代表有机“整合”,共同开展“点对点”服务,把“家”、“站”、“集”“对接”到镇街,将代表“散开”到村户,让服务内容“点种”到基层。
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向全县公示了“家”“站”地址,固定了接待时间。对大集“摆摊”,责成各镇街原则上将单月的第一个集市作为接待日。
(三)“纸上谈兵”,画线设杆有章法
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我们利用“基础课+专业课”模式,一是培训代表熟练掌握社情民意信息处理的工作程序;二是培训代表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水平;三是让代表明白处理问题的法律政策界限。
为规范活动行为,县人大常委会下发了《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手册》,开展了“优秀履职十佳”社会公选、“优秀履职故事”评选展播。同时,积极倡导“六化”标准:接待群众规范化。严格遵照代表不直接处理、有限受理、依法疏导、登记必复的原则;工作运转程序化。严格把握向接待代表发函,向社会提前公告程序,以及信息收集、登记、交办、督导、反馈五个步骤;接待场所标准化。“家”“站”统一悬挂由“高唐县人大常委会监制”字样的标识牌,“集市”接待现场统一设置了“高唐人大“千名代表听民声**镇(街)‘民情岗’”工作标志 ,统一工作用语,将人大“符号”布满了大街小巷;代表上岗标志化。“听民声”代表持有“县人大常委会监制”字样的工作证;代表信息公开化。镇(街)驻地统一制作了代表信息公示栏、代表服务内容公示栏;接待工作常态化。各镇(街)制定了代表长期接待群众工作方案,参与代表轮流值班。
(四)“代”理、“表”达,多屏互动“买卖”兴。
人大代表无论是赶集“摆摊”,还是进站“拉呱”,都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群众有问题就认真记录“代”理上来。二是群众不询问问题时,就把党的政策、县委中心工作“表”达下去。利用“听民声”,陆续宣传了环保、扶贫等五项重点工作和扫黑除恶、禁放烟花爆竹、农村取暖安全、禁止焚烧秸秆等中心工作。
“组团”上岗,我被“问住”你“圆场”。现场接待中,百姓提出的咨询类问题占到半数以上,要求每位值班代表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和生活常识。有的代表知识储备不足,难免被群众“问住”,镇街人大主席团(工委)除“倒逼”代表学习相关知识外,还将“下沉”到本辖区的各级人大代表“强弱搭配”,“组团”上岗,我被“问住”你“圆场”。大集活动,至少安排10名代表参加,联络站接待,一般安排5名代表值班,并时常邀请县、镇有关部门领导或业务人员参加,共同为百姓解答问题。
(五)隔月反馈,“回音壁”前百姓评。
“听民声”活动,实行全过程工作流转单运行管理制度,区别对待收集的“社情民意”:属于问题咨询范畴的信息,代表能当场答复解释的,直接答复;属于人大代表建议范畴的信息,纳入建议办理工作程序。两个月后,对办理情况采取三种方式回复,接受百姓评判:一是见面反馈;二是“榜示”反馈。隔月在同一接待地点(集市或“家”“站”)向社会“公示”;三是“微信”反馈。在县人大微信公众号“建议办理”栏目发布。
四、“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的六个收获
(一)成为百姓随时“搭乘”的“民情大篷车”
由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组成的“民情大篷车”进村居、入集市,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社情民意,使人大代表履职更直接,让百姓“搭车”更方便,百姓在赶集上店的生活常态中就解决了难题,让“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更加扎实有形。在这个“大篷车上”,代表们都有一个温暖的、有成就感的、甚至是可收藏的履职故事。
(二)筑起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
人大代表不但履职于权力平台,而且,生活于群众之中,居住在群众左右,在特定地域和行业威望高、接触面广、协调能力强,对社会事理、人情法理体悟深刻,可以灵活运用“亲情”“友情”等多种天然优势资源,化解邻里矛盾。千名代表“关口前移”,群星点亮履职“星空”。代表们走向社会“最前沿”,筑起了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
(三)成为检验代表能力、素质、水平的“过滤网”
人大代表通过“听民声”,亮出了“牌子”,显出了“身份”,无论是从自律还是他律角度,都必须对自己有更高要求,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一套“倒逼提升机制”:一是倒逼代表提升宣讲政策的能力;二是“倒逼”一般代表提升自身素质;三是倒闭代表身后“千户家庭”、万名亲朋,以“正能量”的方式服务社会。“倒逼提升机制”的形成,基本确保了优秀代表阔步走向化解社会矛盾的“最前沿”,勇于投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一般代表再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老百姓,确保了自身“不闹事”、“不惹事”,尽其所能帮助百姓“处理事”,升华了“听民声”活动的内涵。
(四)逐步打造、前移了政务咨询的“第二窗口”
参加“千名代表听民声”的领导干部代表,政策水平高,人脉关系广,解答咨询“张口就来”,打个电话就能服务,使“集”“站”成为政策解读、政务咨询的“第二窗口”。同时,领导干部代表带头履职,从行动上表明了执行代表职务的重要性,激发了基层人大干部的积极性。目前,已形成了镇街党委书记代表“接待品牌”。党委书记们说:“你到大集上、到联络站上找百姓多了,百姓到办公室找你就少了,你就有精力考虑中心工作了”。
(五)确保了县、镇(街)人大工作“同频率”
县镇人大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是,县镇人大之间有法律上的监督关系,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有工作上的联系关系。“千名代表听民声”开展以来,县人大常委会以基层人大标准化建设“十规范”“十提升”为总抓手,“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动,隔月有调度”,不但使法律上的监督关系常态化,而且密切了工作上的联系,加强了业务上的指导,确保了县、镇(街)人大工作“同频率”,“人大责任田”枝繁叶茂,提升了全县人大工作的总体水平。
(六)实现了人大代表与百姓关系的“无缝衔接”
“单月赶集”、“双月进站”、代表“点”对“点”服务,“三维”的工作模式,形成了“立体”的工作效果。履职制度上,“单月赶集”“双月进站”,固定了代表与群众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履职质量上,代表“点”对“点”服务,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实现了人大代表与百姓之间的“无缝衔接”。
千名代表听民声,声声入耳是真情。目前,这一人大代表联系百姓的长效机制,正破解着一道道民生难题,化解着一件件民生小事,得到百姓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誉。今后,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人大力量。(本文作者系山东高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责编:江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