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询问是由人大监督权中的询问延伸而来,是人大一种特定的监督方式,是人大常委会对于“一府一委两院”某项工作,通过专门会议以问询的形式督促其整改完善的询问活动。相比较于普通询问,专题询问更加规范正式,监督效果也更强。自十八大以后,人大系统的改革重心向基层转移,基层人大成为重要着力点,工作持续推进落实。通过对县区人大专题询问制度运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促进其在法律地位上进一步明确,理论体系上进一步完善,规范开展的流程和方式,从而提高人大代表履职实效,促进人大监督工作更好的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一、加强专题询问制度建设
清除开展专题询问的思想障碍。对于基层人大领导干部来说,必须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学习人大的业务知识,认清专题询问的目的。克服面子观念、庸官懒政等思想障碍,抱着对组织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人大监督工作中敢于作为、敢于发力,在专题询问中敢于发问。
完善基本法律对专题询问的规定。由于专题询问是一种实践先行的监督方式,有关法律的出台并没有跟上实践的速度,有别于其他有关法律的出台。国家基本法律对于专题询问的规定应逐步明确,提升专题询问的法律地位。
二、规范基层人大专题询问流程
程序性是人大行使职权必备的要素。为了使专题询问这项制度的作用能够在基层人大实践中得以最大发挥,必须把握好询问流程的规范严谨。在专题询问议题选定后制定细致全面的工作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把握好专题询问的选题、组织实施、问后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精准选题
专题询问的选题及其询问中的具体问题是开展好这一监督工作的关键。各县区人大专题询问的选题应立足基层,做到想民之所想,问民所欲问。选题时要立足实际,对议题中相关问题解决推动的难易程度要有所把握,选择政府有能力推动解决的议题。要根据当地实际选准迫切性、代表性的问题,在选题的内容上,要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把焦点集中到“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老百姓重点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因为一次专题询问开展的时间有限,所以会议中进行问询的内容不可能十分的全面。因此县区人大的专题询问问题更需要少一些“高大上”,多一些“精专深”,“精”说的是询问问题的选取要精准,找到议题的关键;“专”说的是问题选取的要有针对性,说行家话,专业性要强;“深”要求问题切中要害,不要搞形式主义。
深入调研
专题询问的问前调研要深入。一要明确调研的思想和目的,了解所选专题的调研重点在哪里,找准方向。二是调研方案制定要详细,使得参加调研的相关人员清楚工作安排,也便于相关部门做好调研准备工作。三是创新调研方法,将传统调研方法和现代调研手段相结合,既要用好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传统调研方式,也要积极使用网络调查、大数据、融媒体等新兴技术进行调研。四是将调研“沉”下去,到基层中去,到一线上去、到群众中去深入调研,细致研究。专题询问底气足不足、能否有力度取决于调研是否有成效。
增强互动避免“走过场”
专题询问会前与被询问的相关单位进行沟通无可厚非,但是在沟通过程当中,要把握好工作的原则性,对不该提前透露的询问内容应严格遵守规定,各地基层人大出台相关《办法》应明确有关纪律,划清责任。询问现场的互动性要加强,受询单位不能把问询搞成工作汇报,或者只顾着谈成绩不去提问题,更不能答非所问。问答要有针对性,在把握好询问目的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有点“火药味”,通过问答的互动及追问增强问询成效,强化监督功能。笔者以为,基层人大的专题询问精彩的地方在于这种现场问答互动,通过这种针锋相对的问答对询问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找出更加优化的问题解决方案。
三、强化基层人大建设
基层人大领导、代表、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专题询问在基层开展的水平高低和效果好坏。
完善基层人大组织建设
基层人大的组织建设是专题询问制度运行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人大选举制度,代表是人大监督的主体,人大常委会和人大机关是专题询问制度运行的载体,基层人大要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加强人大机关队伍建设,把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纳入到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和考察中。
提高基层人大常委会会议质量及人大机关工作效率,完善基层人大制度建设。落实中央《若干意见》精神,健全常委会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基层人大机关各工委的职能,在县区人大中设立并发挥研究室工作职能,对基层人大的人员编制予以适当扩充,补充专业对口工作人员,增强履职力度,改善各工委年龄结构,为营造优质专题询问环境打好组织基础。
加强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培训
一是加强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培训。通过开展集中培训、下发资料学习等形式,提升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能力,使得在开展专题询问时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其中。探索新型培训形式,如手机履职APP、人大网站、网上视频讲座等现代新兴方式方法,方便代表进行自主学习,让人大代表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在专题询问之中得以运用。
二是对专题询问的认识和理解要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应该强化自身监督意识,加强对专题询问工作的学习,充分发挥各地基层人大代表之家及人大代表工作站的功能作用,探索举办专题询问专题培训。通过了解专题询问与一般询问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督促所询问题工作的落实。
探索基层人大“智库”与网络专栏建设
建立基层人大“智库”制度,对“智库”专家合理配备补充。各地区基层人大可以探索建立服务于基层人大工作的人大“智库”,在专题询问工作中充分发挥“智库”功能。加强与各领域各行业专业人士的沟通联系,在开展专题询问时征求相关领域或者相关行业专家、学者的意见。
推进专题询问网络专栏建设,全国人大官网虽然有专题询问的专栏,但是主要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展现全国人大专题询问开展情况,详细的内容及问后监督情况很难查询了解到。各级人大可以探索建立专题询问专栏,将本级及其下级人大专题询问开展的方案、资料及跟踪落实情况进行专题汇总,进行公布,便于群众进行了解监督。
四、完善基层人大专题询问问后监督机制
及时梳理分析。在专题询问会后要及时对询问的问答内容梳理分析,包括问询过程中涉及的重点内容、相关的建议意见以及受询单位会上的承诺及答复进行整理归纳,并且进一步研究分析,对专题询问中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详细的办理意见,形成的常委会审议意见进行交办。
处理情况反馈。“一府一委两院”及其有关部门接到专题询问审议意见后,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作为,主动反馈办理情况,各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工作落实下去,将审议意见办出成效。当然,各部门在落实专题询问审议意见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应及时与主管单位和人大常委会进行沟通反馈,杜绝推诿扯皮。需要多部门协调办理的工作,人大常委会应及时与政府进行沟通安排,调整工作办法,使所反映的问题能够真正的推进解决。
跟踪督办检查。监督工作永远离不开考核督办,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助于提高督办效率。在专题询问会后,常委会可以及时设立督办组,将制定的督办方案下发有关部门,要求相关应询部门及时按照审议意见在限期内认真落实相关工作。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召开督办会议,强化落实监督,加强跟踪力度。可以将专题询问中反映的问题纳入人大年度代表意见办理工作,形成专题交办落实。
人大常委会根据应询部门在限期内的办理落实成效,可以在常委会主任会议上进行研究,如果切实取得办理成效的应及时以公告形式面对社会公布,如果办理成效缓慢或者存在问题,应监督政府抓好责任追究并且制定进一步落实方案。必要时可以依法采取质询案、人事罢免案等刚性监督手段,保障监督成效。政府也可以将专题询问会后落实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创新跟踪问效的办法,促进有关工作落实。
五、推进人大专题询问宣传工作
加强民主法治宣传。注重民主法治宣传工作,激发民众参与国家治理,共建和谐社会的热情。想要真实了解广大群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必须要发挥广大群众参与治国理政的主观能动性。基层人大专题询问涉及的议题更多倾向于关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会议全程都与群众息息相关,离不开群众的广泛知晓、积极参与和随时监督。
推进专题询问公开化。充分运用宣传媒体,逐步推进专题询问的公开化。除了人大机关要加强宣传外,政府有关部门围绕询问的议题,也应该主动要求媒体进行宣传、邀请群众参与监督。适当邀请专题询问中所涉及领域的专家学者列席参会,了解其对询问中反映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寻求更实效的解决办法。随着县区专题询问逐渐常态化,参与询问的双方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在把握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符合宪法和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扩大向媒体及群众的开放程度,适时采取包括电视直播,网络直播,微博微信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报道,尽可能全面的公开专题询问的过程和内容。
完善拓展宣传渠道。要注重信息化手段,利用各种媒介开展好法治宣传,宣传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好的载体,各地基层人大应该努力完善自身宣传平台,充分发挥人大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代表履职手机APP等宣传载体作用,及时更新,提高群众关注度,将专题询问的成效宣传出去。
充分利用当今新媒体融合下融媒体的共享性、快捷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得基层人大宣传工作跟得上发展的旋律。充分发挥各地县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职能,在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多角度多手法撰写文稿,将开展专题询问的目的和效果生动具体的报道出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邀请媒体采访、与新闻记者约稿等方式提高对于专题询问报道稿件的质量和刊发率,努力实现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
结 语
专题询问从初次开展以来,目前为止已经历时十载,已然成为新时代人大重视监督工作的研究,创新监督方式的抓手。随着我国监督法、组织法、代表法等法律的完善,以及专题询问制度本身的健全,这种比较符合工作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监督方式,今后必然会成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方法,助推“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开展,保障人民群众权利。(文: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人大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