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4年中央预算。沿着“国家账本”绘制的“三项增加、两项减少”路线图,我们深刻感受到,“大账”有力度,“细账”显温度,“长远账”提信心。
一增:全国财政收支再创新高,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一收一支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从收入来看,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3950亿元,增长3.3%。从支出来看,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加力”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490亿元,增长4%。同时,赤字率按3%安排,全国财政赤字规模40600亿元,有利于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为应对新的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二增:科技攻关支出有力增长,鼓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劲头。今日之中国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迫切要求。2024年财政科技支出突出“四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多层面、多角度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基础,持续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安排980亿元,增长13.1%;强攻关,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强力量,推动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力攻坚;强效能,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三增:财政资金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底线兜得牢、百姓尝甜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2024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41384亿元,用“真金白银”回应民生关切,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7亿元,支持地方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落实落细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置为1200万人以上,传递稳增长保民生的坚定决心。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中央财政相关转移支付增长10.6%;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加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保障。“一老一小”是民生之重,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各地建立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绘就“朝夕美好”温暖画卷……确保民生有保障、财政可持续。
一减: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经营主体广获益有盼头。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的有效办法,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性减税降费更强调精准性针对性,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减税降费政策支持的重点。强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落实技术改造相关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二减: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把节约下来的钱用于促发展强奔头。将过紧日子的要求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在合理保障部门履职支出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用“三公”经费的“减法”助力民生福祉的“加法”,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紧要处,花出更大成效,实现更高效益。
“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迎着春风,乘势而上,把“国家账本”中一系列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安排落到实处,标注幸福“刻度”,提升民生“温度”,增强发展“力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责编:高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