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雷海潮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情况的报告,共有44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人员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开拓创新,推动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在新时代取得新进展。大家充分肯定国务院的报告,高度评价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希望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处理。大家强调,精神卫生是关系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问题,要予以高度重视,全面实施精神卫生法,推进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关注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规范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设立门槛低、收费不规范、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不足、服务质量无法保障、出现纠纷维权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应制定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准入资格门槛,把好“入口关”,规范服务内容、流程、收费等,定期开展督查,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有些出席人员提出,目前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人数少、专业水平不高,国家层面缺乏权威的心理咨询师认证,建议规范心理咨询师的准入资格条件,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心理咨询人才培训体系。有的出席人员建议,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
二、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当前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和罹患精神障碍的人群数量增加,一些地方的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应积极支持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规范精神疾病临床诊疗流程。有的出席人员认为,精神卫生相关医疗服务价格较低,有的项目尚未纳入医保目录,不利于精神卫生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议进一步落实医保、价格支持政策,细化医保付费模式,适度提高支付标准,将适宜的项目纳入医保目录。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加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一体化整合,推动医疗机构、社会康复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紧密衔接,形成从治疗到康复的完整服务链条。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适当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对日间照料中心、康复会所、阳光家园等市场化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扩大精神卫生服务覆盖面。
三、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青少年心理问题多发,并且有低龄化趋势,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个案数量增幅明显。建议:(1)促进多方联动,强化家校协同,建立重点学生家庭寻访机制;深化医校协同,会同相关学术团体和专业医疗机构,推动精神卫生专家进校园,建立心理危机事件会商研判、个案分析、复盘报告工作闭环;推进校地协同,遴选创设精神文明健康教育实践基地,面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校准人生航向。(2)多维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快研发大数据排查预警手段,探索建立高校与生源地学校联络机制,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共享。(3)发挥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作用,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强化劳动教育和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清晰合理界定学校、家庭、学生各方在心理危机事件上的责任,推动合法合规程序化解决心理危机事件,改变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学校因承担无限责任陷入被动的局面。(5)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外出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出席人员提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常常会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救援人员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需要尽早开展专业的心理援助。建议加强应急救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同步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心理服务工作能力。
四、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能力
有些出席人员建议,进一步强化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健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卫健、教育、公安、民政、财政等部门和工青妇、残联等社会团体通力合作。有些出席人员指出,社会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建议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的科普宣教工作,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杜绝歧视现象。有的出席人员提出,要积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减少各类人群的心理焦虑。
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加大对遗传因素、识别发现、心理教育、咨询辅导、治疗干预等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参考一些较早进入老龄化国家,加强对老龄化社会容易出现的趋势性、普遍性精神卫生问题的研究。
(来源:中国人大网)
(责编: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