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关国本,粮系民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考察调研足迹几乎遍及全国的主要农区。在海南三亚考察时,总书记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嘱咐科研人员要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在四川眉山,总书记走进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抓牢粮食生产。在“三夏”时节,总书记给安徽的种粮大户回信,勉励他们积极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南繁基地到鱼米之乡,谆谆叮嘱,声声在耳,饱含总书记对“端牢中国饭碗”的殷殷期盼。
国之大者,铭于心践于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职能职责,围绕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履职尽责,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出人大贡献。
行使立法职权,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粮食安全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农业领域立法,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法治基石。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黑土地保护法,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修改种子法,用“中国芯”保障中国粮;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2023年6月26日,酝酿多年的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从法律层面上强政策、提效益、降成本、防风险、计长远,推动以法治方式管好“天下粮仓”,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赵乐际委员长强调,要继续做好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的审议修改工作,注重与其他涉农法律的协调衔接,推动有关方面加强配套法规建设,构建系统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律制度体系,推进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法治化。
增强监督实效,督促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召开联组会议进行专题询问。与会同志围绕完善政策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保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充分发挥考核作用,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问题提出询问。国务院副总理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专题询问聚焦重点、求真务实,成为监督工作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生动写照。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伊始就启动了种子法执法检查,赵乐际委员长任组长。执法检查组深入科研院所、制种基地、农业企业实地检查,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政府部门、人大代表、专家等对依法治种、依法兴种的意见建议,查找影响法律实施和制约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运用法治方式推动种业发展振兴。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共同推动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围绕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依法履职、建言献策,人大代表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行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涉及粮食安全的建议290件,今年确定的19项重点督办建议中,涉及粮食安全的有2项。赵乐际委员长在同列席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时强调,作为人大代表,特别是农业和农业科技战线的代表,要带头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学习宣传贯彻有关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引导农民群众增强耕地保护意识、提高种粮积极性,推动保障粮食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要积极建言献策,围绕粮食安全作深入调研思考,注重从法律、制度层面发现影响粮食安全的突出矛盾和短板,通过法定渠道反映意见建议,推动有关方面解决问题、完善制度。
仓廪实,天下安。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粮食安全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法治防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作者为《中国人大》杂志社总编 汪洋)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责编: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