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栗战书委员长在兰州市考察黄河兰州段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情况。摄影/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为制定一部保护黄河、促进发展和造福人民的高质量法律,2022年8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率队深入甘肃省庆阳和兰州两地,围绕黄河保护法立法开展调研,听取意见建议。
栗战书在调研中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制定好黄河保护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保护,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杨振武、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高虎城、全国人大华侨委副主任委员林铎、全国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陈润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宋锐等参加调研。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马廷礼陪同调研。
良法善治 基本形成“1+N+4”的生态环保领域法律体系
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长久安澜,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9个省区,先后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高瞻远瞩和“万里写入胸怀间”的宏伟气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有指示,党中央有部署,人大见行动。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把制定黄河保护法列为2021年立法工作计划,加快予以推进。
2021年4月9日至13日,栗战书委员长率全国人大调研组赴陕西省开展立法调研,并在西安市主持召开由中央单位和沿黄9省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参加的立法座谈会,广泛凝聚立法共识,推动黄河保护立法提速。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1年12月20日,黄河保护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首次审议。2022年6月21日,黄河保护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二次审议。
在草案提请三审之前,栗战书委员长再度率全国人大调研组,来到甘肃省开展立法调研,继续听取意见建议和完善草案规定,积极为制定一部高质量的黄河保护法作出努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生态文明思想。”8月27日,栗战书在兰州主持召开黄河保护法立法座谈会时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把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生态环保领域法律体系建设作为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治支撑。
栗战书向大家回顾:“在原来已有法律的基础上,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突出加强生态环保这一重点领域立法,基本形成了‘1+N+4’的生态环保领域法律体系。”即以环境保护法为龙头,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湿地保护法等若干专门法律为主体,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4部针对特殊地理、特定区域或特殊流域的创新性法律为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长江保护法和黑土地保护法已经出台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已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进行首次审议,黄河保护法草案将提请三审,出台在即。
栗战书在座谈会上强调,黄河保护立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黄河保护法成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的标志性立法,成为保护黄河的良法、促进发展的善法、造福人民的好法,以实现黄河流域生态平衡、资源永续利用、人民永世安宁。黄河保护法草案通过后,“将来学习贯彻这部法律,同样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和遵循,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力量,达到善治的效果”。
发力带头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大保护
甘肃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理念的地方。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考察时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兰州,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站在兰州黄河楼远眺,只见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由西向东穿城而过。沿河两岸的公园绿地相连,郁郁葱葱。可谓是一半青绿一半黄,独具特色。
“河水有多深?城区有多少座桥?河水会结冰吗?泥沙含量是多少?沿河湿地面积增加还是减少了?”8月27日,栗战书和调研组成员实地察看了兰州水车博览园、中山铁桥和黄河银滩湿地公园,详细了解黄河兰州段的保护和治理情况。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保护立法,主基调是保护和治理。
栗战书强调,要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问题。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是辩证的、统一的,且保护、治理是前提,是基础,只有保护好黄河、治理好黄河,才谈得上高质量发展。
栗战书叮嘱,作为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不仅要当好省域整体发展的火车头,也要在黄河保护方面发挥领路和示范作用。希望兰州一定要把水生态保护好、湿地生态保护好,做好“水”这篇大文章,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黄河大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化传承 南梁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一代代继承发扬下去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脉,文化根基深厚。传承黄河文化、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是黄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此,黄河保护法草案二审稿在总则中增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内容,要求研究黄河文化发展脉络,阐发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令人特别关注的是,草案增加了红色文化内容,规定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文物和遗迹保护,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弘扬以延安精神、《黄河大合唱》等为典型代表的黄河红色文化。
位于陕甘交界的山区小镇南梁,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熠熠生辉。
8月26日下午,栗战书和调研组成员来到革命老区庆阳,专门前往华池县瞻仰南梁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弘扬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2022年8月26日,栗战书委员长在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人大代表之家调研。摄影/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上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经过艰苦奋斗、浴血奋战,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
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生动地展现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战火纷飞、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参观结束后,栗战书感慨万千:“我跟大家一样,看了以后深受触动、深受教育。这段历史,不光在西北、陕甘一带的革命史上,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中,都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当年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极其不容易,形成的‘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在8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一代代继承发扬下去。”
栗战书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成长、不断强大的“魂”,也是凝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信心和力量的精神支柱。要通过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甘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更是一片红色土地。把甘肃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是黄河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崭新篇章 保障黄河安澜方能富民兴陇
在黄河保护法立法座谈会上,甘肃省有关负责同志、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踊跃发言,客观反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一致赞成尽快审议出台法律。
同时,大家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升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强化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好修改好法律规定贡献智慧。
“你们提出的建议,我听了很受启发。在三审之前,我们会一条一条进行梳理、研究,能采纳的都采纳。”栗战书认真听取发言后,对甘肃在黄河保护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予以肯定。
栗战书说,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保障黄河安澜,方能富民兴陇。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干在当下,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实现了甘肃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跨越。
围绕黄河保护法制定和实施,栗战书同大家作了深入交流。他指出,要认真履行黄河保护重大政治责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做好黄河保护法出台后的实施工作,确保法定职责落实到位。要突出水土保持,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大对黄河干流和支流源头、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治理,减少入黄泥沙量。要突出水污染防治和集约节约用水,转变和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随着黄河保护法出台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将翻开崭新篇章,中华民族母亲河在法治护航下必然焕发新光彩。
调研期间,栗战书来到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人大代表之家和省人大机关调研。他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履职尽责,全面加强人大政治、思想、作风、纪律和能力建设。要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代表之家成为宣传党中央精神、宣传法律政策的窗口,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加强学习交流、履行法定职责的阵地。
栗战书还特别强调,甘肃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弘扬南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小健)
(责编: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