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大)8月26日下午,合肥市委组织部召开全市选派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后,45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奔赴45个村(非全省统一选派的130个村)任职。
在这45名到村当“村官”的“老同志”中,有2名来自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他们是:被选派到肥西县柿树岗乡杨桥村任第一书记的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二级调研员郑本法,被选派到肥东县长临河镇长临社区任第一书记的市人大常委会人选工委二级调研员丁书文。
近期,合肥市创新方式,从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中选派一批有意愿去基层干事创业的人员到村任职,充分发挥退出领导岗位干部长期受党的教育熏陶,政治觉悟高、经验阅历丰富、干事能力较强等优势,为基层一线送去一批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有生力量,鼓励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挥“余热”,做好“传帮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个人自愿、组织报名、市委组织部实地考察,最终确定45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45个村(非全省统一选派的130个村)任职。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当好村级组织“领路人”
选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首要任务是抓紧抓实村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协助深化完善,优化提升,推动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四方面任务,迅速适应岗位、进入角色,全力当好“三大员”。从基本组织、基本制度、基本队伍抓起,让组织活力变成攻坚动力,协助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推动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农村发展党员计划,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当好村级组织的“领路人”。让组织活力变成攻坚动力,为选派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张作清表示,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就是要当好乡村振兴工作前线的“指挥员”,认真贯彻乡村振兴一系列指示和决策部署,找准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在抓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实事上主动作为,保持耐心和恒心,弘扬“钉钉子”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锤炼履职尽责真本领,当好村振兴“带头人”
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发展视野较为开阔,能够为乡村发展带去先进的理念,促进城市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加速汇聚,为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保障。
充分发挥已退岗领导干部作用,查准村里的发展优势、发展瓶颈、可用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招财引智实现村企联建,将企业的现代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将乡村资源资产要素融入企业,促进村企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全面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乡村振兴“带头人”。
被选派到肥东县长临河镇长临社区任职的丁书文表示,到乡村振兴第一线献智出力,既感到使命光荣,也感到重任在肩。这次到村任职,要把握职能定位,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把基层党建和班子建设摆在首位,抓班子带队伍,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要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拜人民群众为师,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热爱农村,成为农民的贴心人,农村治理的行家里手。
全面提升平安建设,当好基层治理“穿线人”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市委组织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有效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美丽乡村党组织建设示范带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选派干部到村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结合实际,做实网格化党建,深化“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党建网格制度,以网格化党建延伸组织触角,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微阵地”建设,把“微阵地”打造成为党的政策宣传中心和党员群众议事办事、倡树新风、移风易俗的交流中心,引导村民参与美丽乡村整治提升和日常监督管理,做好基层治理“穿线人”。
选派干部纷纷表示,要抓住基层乡村的短板弱项,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久久为功,扑下身子,全力以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合肥农业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才智和力量。
据悉,此次选派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涉及33个单位,其中,市直单位选派17人,县(市)和乡镇选派28人;45名同志平均年龄60岁,其中女性6人;任期为3年。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相比全省统一选派的第八批年轻干部,合肥市第一次把一批老同志纳入选派到村任职范畴。这些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视野宽阔,经验丰富,相信会给村里带来强大的发展正能量。希望他们发挥优良传统,迅速适应岗位、进入角色,真正做到‘退岗’不‘褪色’,成为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责编:杜凯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