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是个细致活,容不得半点马虎。两年多的脱贫攻坚工作让巫山县人大机关驻村工作队长易光文体会到,扶贫工作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关键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度量。
易光文(左一)走访贫困户
“我在锁龙!”
这是巫山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易光文在电话里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担任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锁龙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工作常态——
以贫困户为圆心,以服务为半径,度量脱贫攻坚“同心圆”。
易光文召开院坝大会
沉下去,丈量扶贫深度
2015年7月17日,有农村工作经验、51岁的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易光文被选派到曲尺乡锁龙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
锁龙村坐落在长江南岸,距离县城25公里。报到那天,易光文乘坐越野车颠簸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村委会。“山高坡又陡,出行路不通;丰产不丰收,村民直犯愁。”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村干部对锁龙村现状的描述仍超乎他的预期。当晚,独自住宿在村委会的易光文辗转反侧,脑海里不停地切换自己三十年前在乡镇工作的镜头。“现在比那时条件好得多,有啥克服不了的困难!”
驻村就要真正住下来。第二天,易光文返回家里,将泡菜坛带到村委会,并添置了必要的厨房炊具。
从那以后,村委会夜里常亮着一盏灯。
白炽灯下,易光文仔细翻阅村委会提供的贫困户资料。一遍遍对照分析后,易光文发现很多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填写不准确:有的经济作物没有除去人工成本折算太高,有的粮食作物亩产估算太低,不符合事实。
“走,到农户去。”第二天一大早,易光文便带着村干部走村串户。走访第一户农家时,他们便受到冷遇。不管怎么问,家里的老人始终不愿配合,说话吞吞吐吐,闪烁其词。走访另一家的情景却大相径庭,女主人却连声“诉穷”,可家里的冰箱、彩电、饮水机一应俱全。
村民对扶贫的态度为何呈现两个极端?下午,易光文又单独走访两户人家。经过耐心细致的开导,先前不愿配合的老人终于开口,他以为村里核实情况后要将其已出嫁的女儿土地收回,所以显得很抵触。另一位把自己说穷的妇女坦诚道,听说家里穷就能得到扶持,便把家里的电器都说成“借债购买”。
村民对扶贫政策有误解。随后,易光文会同村委会制定了扶贫政策宣传方案。村委会牵头召开村民大会普及宣传,村干部组织召开院坝会分片宣传,扶贫队员登门入户“一对一”宣传,让扶贫政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天下午,易光文与一名村干部到最边远的八组走访宣传。翻越一段荆棘路时,开始还谈笑风生的易光文却默不作声,村干部扭头一看,易光文已落下一大截,双手撑着腰杆蹲在地上。村干部赶忙返回问情况,只见易光文大汗直流,痛苦地呻吟着。“我的肾结石又发了,刚才吃了几片止痛药,坐一会儿就没事了。”随行的村干部这才发现,易光文随身携带的黑皮包里不仅有扶贫资料,还有黄连素、止痛片等药品。
接下来的走访中,易光文还时不时的吃起零食。问及缘由,易光文难为情的说:“我还有糖尿病,不按时吃饭就会头晕、心慌……”
就这样,易光文连续半月走访85户农户。有时,易光文五次登门才见到主人。村干部劝他打电话核实一下就行了,可他却说:“打电话了解不全真实情况,也对村民不尊重,与村民见面后,心里才踏实。”
得知易光文是住下来的扶贫队长,村民竖起大拇指说:“原以为工作队只是来统计几个数据就了事,没想到你们还要住在这儿扶持我们。”
脚步丈量扶贫深度,真心赢得村民支持。易光文会同村社干部如实摸排出锁龙村的“家底”:贫困户59户232,其中,因病、因学致贫的12户,危房户25户……
联起来,拓展扶贫宽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摸底,易光文初步掌握了村民的共同愿望和个体需求,群众反映的最多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
针对村民反映的共性问题,易光文在群众大会上承诺:大家反映的情况属实,我将尽全力联动相关部门尽快解决,请大家监督支持。
锁龙村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175米,中高段的6、7、8社村民靠天吃水,遇到干旱季节,村民只好到处找水吃。
“我们能吃上干净的自来水就好了!”看到村民用浑浊的地表水做饭,易光文的心揪得紧紧的。为找到合适的水源,易光文跟随村民翻山越岭,最终在六公里外的悬崖绝壁上找到一股天然泉水。遥望水花飘逸的山泉水,易光文既兴奋又担心:这么远的水能解村民的“近渴”吗?
易光文立即返回机关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谭观银专题汇报,得到全力支持。随后,他又找到水务部门争取支持。经过现场踏勘论证,县水务局将锁龙村人饮工程纳入当年民生项目。半年后,一条穿越山岩和密林的六公里管道全线贯通,村民终于吃上了梦寐以求的自来水。在易光文的联系争取下,近两年来,县水务局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新修水池6口1100多立方,整修水池9口4000多立方,整修山坪塘6800多立方,铺设管道27000多米,彻底解决了锁龙村人饮灌溉问题。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对出行不便怨声载道。锁龙村属于移民后扶村,易光文跑县移民局求援,并得到支持。2016年以来,县移民局投资硬化村道11公里,新修村级公路11公里,整修16.8公里。道路硬化、整修不仅让村民出行方便,更让村里的柑橘、枇杷、脆李等水果成了抢手货,村民不再为销售犯愁。去年底,六组村民杨元成专门购买三轮车将自家水果拉到城里叫卖,每斤增收5角钱,当年收入近万元。
看到村民因“路”而变,易光文又因势利导动员村民发展柑橘产业。征求意见时,有的村民不愿花钱购买新种苗,仍沿袭老品种栽植。易光文马上与县农委联系,争取柑橘种苗支持。随后,2万株柑橘苗和6吨肥料运到村委会,无偿提供给农户。为严格把关栽植和管理技术,易光文找到县农委寻求技术支持。每到关键环节,易光文总是陪同技术人员到田间手把手地指导村民科学管理。
在多方联动部门帮扶的同时,易光文还带领人大机关干部入户走访。两年多来,在人干机关干部联动帮扶下,110余户贫困户建起新房。贫困户建房面积多大、有没有申请扶贫贷款,易光文都了如指掌,被机关干部称为扶贫工作的“活字典”。
多方联动办实事,真心扶贫拓宽度。扶贫路上,易光文与村民连心,与部门联动,与机关干部联扶,串联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帮一把,传递扶贫温度
2017年10月下旬,易光文在锁龙村六社走访非贫困户时,发现张兴忠居住的土坯房千疮百孔,年久失修。遇上下大雨,年近七旬的张兴忠和老伴只得到邻居家躲避。易光文当即对危房进行拍照、登记,嘱咐老人下大雨时要及早好避让,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并承诺想办法让老人建新房。
第二天,易光文带着技术人员对张兴忠的危房进行勘验时发现,老屋周围地基有下沉迹象,老人原本拆房建房的计划落空。听说不能原地建房,两位老人不知所措,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易光文向县人大常委会领导汇报后,决定将张兴忠家纳入全村贫困户集中搬迁安置项目。当提醒老人筹钱建房时,老人声泪俱下地哭诉自家因一场翻船事故造成债台高筑的困境。经核实,老人的两个儿子均在外务工,尚有债务20多万元。怎么办?决不能让两位老人提心吊胆的住在危房里!易光文心急火燎地跑到县民政局化缘,为老人争取到一笔危房改造资金。
如今,张兴忠的新房已动工修建,他逢人便说:“要不是易代表帮忙,我家哪建得起新房啊!”
走访中,易光文还了解到村里有9户五保户,虽然他们在国家的扶持下衣食无忧,但居住的却是土坯房,有安全隐患。易光文立即联系乡政府,争取建房补助。两年多来,6户五保户都住进新房,2户五保户异地搬迁。每次五保老人乔迁新居,他都要到场祝贺,并为他们送去棉被、电视机和衣物。
今年62岁的谭光喜是锁龙村一社贫困户,长期患有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易光文走访了解情况后,不仅定期上门慰问,还帮助他解决医疗费1000多元。
易光文不仅自己竭力帮扶贫困户,还发动家属一起帮扶。去年暑假,易光文了解到有的贫困户在县城务工,想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读书。易光文记在心里,回家后与在城区学校工作的妻子商讨办法,解决了3个贫困户子女进城读书问题。开学时,易光文又带着贫困户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看着他忙碌的样子,易光文的妻子数落说,他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这样上心过!
有的贫困户舍不得购买衣服,换季不换衣,衣服破了又补,补了又破。易光文走访了解后,多方联系亲友捐衣助困。在他的呼吁下,一位个体户亲戚表示愿意捐献衣物。6月20日,易光文走村入户登记造册,落实了50套衣物的受助对象。
“易代表!”不管是平常见面,还是电话联系,村民都习惯这样称呼易光文。说起他的扶贫经历,锁龙村干部彭勇介绍说,“易队长真是把贫困户当自家人,把群众脱贫当自家事。”说罢,彭勇打开手机“相册”:在村委会后山的集中建房安置点上,易光文顶着烈日查看贫困户建房情况,督促建房质量和进度……
这是一位驻村扶贫队长的真实写照——
用心用情用力助推脱贫攻坚。
这是一位人大代表的履职足印——
入村入社入户服务百姓群众。
(作者系重庆市巫山县人大办公室 吴奎)
(责编:王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