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预审的多个“首次”
首次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审查
100万元以上的财政及部门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分配方案首次上会审查
实现不同部门专家交叉审查、重点部门由多位专家“背靠背”同时审查
“人工+智能”的预算预先审查方式,将大幅提升提交代表大会审查的预算草案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受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邀请,1月2日至6日,25位专业人员齐聚成都,对即将提交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2018年省级财政预算草案进行预先审查分析。此次预审也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审查;100万元以上的财政及部门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分配方案首次上会审查;实现不同部门专家交叉审查、重点部门由多位专家“背靠背”同时审查等。
从比对信息中发现异常数据
在4048条比对信息中,电脑发现了1172个异常数据
“你看,这个单位2018年培训费合计比2016年决算数增长160%,增幅较大,电脑就会预警,提示‘请核实说明’。”预审会间隙,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预算审查处副处长周振指着电脑屏幕上一条“橙色”数据告诉记者,在4048条比对信息中,电脑发现了1172个这样的异常数据。“不再需要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寻找,审核专家今年的任务之一,就是对这些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发现的草案中的技术性错误、不合理安排、不公平分配等问题,逐一复核确认。”
“四川省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信息平台”2015年底投入使用,通过其中的联网审查子系统,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开展了财政预算、部门预算、部门决算的预先审查,实现了全程无纸化、流水线作业。而首次投入使用的“四川省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信息平台”二期建设项目,让智能分析审查的功能得以展现。“系统能自动发现异常指标,并能进行历年收支纵向对比、不同部门横向对比、关键指标排名分析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郭志强说。
部门预决算分析中,还有一项特别的数据——审查指标排名。从这个子项中,可以看到各部门车均公务用车运维费、人均差旅费、人均办公费等多项指标的排名情况。“比如,车均公务用车运维费省级平均数为4万余元,个别出行不太可能频繁的部门,车均费用却远高于平均水平,专家就会特别关注,进一步分析。”郭志强说。
倒逼部门科学规范编制预算
对100万元以上的财政及部门专项资金进行绩效目标审查,涉及14项重点内容
增加财政专项审查指标,是此次审查的一大亮点,也是面临的新挑战。参加审查的25位专业人员中,多次参加预决算审查工作的蒋绍玲说,每一笔专项资金使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项政策的实施效果。“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体现着财政支出政策,通过审查专项资金设立依据、分配管理办法、三年滚动预算、年度预算具体使用安排等,有利于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的归并整合,提高项目安排科学性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审查人员高淑芳说。
“对100万元以上的财政及部门专项资金进行绩效目标审查,涉及14项重点内容,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蒋绍玲说,以绩效做“标尺”,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
督促各部门依法依规科学合理编制预算,是预算审查的目的。蒋绍玲说,“去年,我们在审查预算时提出了财政预备费年初提取比例较高而执行中动用较少的问题,今年的预算草案中,预备费的设置比例就较合理。”“人大预算审查对财政等部门更加科学规范编制预算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审查人员蒲俊梅认为,通过人大的不断跟进,财政不断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加强对预算单位的指导和督促,这几年部门预算编制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初具雏形的智能化预审,为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政府预算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省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构建预算审查良性生态圈,迈出了重要一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郑树全表示。(四川日报)
(责编:曹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