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人大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是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
塘南镇辖25个村(居),总人口7.4万余人,镇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于2018年建立,2022年升级改造,进站代表114名。近年来,塘南镇人大以建好、管好、用好联络站为载体,将人大代表前置到基层治理一线,在收集反馈群众意见、化解基层矛盾、调和群众关系、督办民生实事等方面,充分激活代表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减压站”,群众困难的“倾诉站”,人民建议的“汇聚站”,乡村振兴的“加油站”,推动人大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结合网格化管理 联系群众听民意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人大工作与基层治理中的网格化管理互联互通,如何更好的发挥人大代表上传下达、畅通民意的桥梁纽带作用,打破政府部门与群众沟通对接的壁垒?
塘南镇人大构建“人大代表+联络站+网格”的工作模式,建立“群众反映—代表收集—平台分办—部门处置—结果反馈—群众评价”的闭环机制,组织辖区县、镇人大代表,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分别进入全镇52个网格,做到“代表进网格、网格有代表”,有效解决了一批网格“微实事”、民生“关键事”,形成了“履职在网格、服务在网格、作用发挥在网格”基层治理服务新平台。
塘南镇人大代表、村级网格员胡剑英有一本“民情日志”,专门记录他入户调查所得的情况、村民反映的问题和服务对象的意见等内容。不久前,胡剑英在走访群众时,得知村民对共同富裕样板村点建设中“三拆三清”问题反映强烈。胡剑英在每周三的“民情连心桥”网格日活动现场,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直接答复处理的现场解决,现场不能解决的按程序限期解决或上报给上级部门,力争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像胡剑英一样,塘南镇全体人大代表下沉到所在网格,主动亮身份,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听民声、察民情。2023年,塘南镇人大代表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长效化管理、渡富公路建设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得到落实。
“我们积极探索‘下沉式’联系选民群众的工作机制,让代表‘多上门’,群众‘少跑路’,努力形成‘代表全参与、选区网格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的基本形态,全面向下延伸触角,全面参与社会治理。”塘南镇人大主席范诚说。
结合常态化活动 履职督办解民忧
在塘南镇代表联络站,“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16个字煜煜生辉。信息公示栏上,驻站的114名各级人大代表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群众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拨打牌上的电话,直接找到这名人大代表反映问题。代表再将问题交由镇相关负责人,并跟踪督办,直到问题解决。
为了进一步畅通人大工作与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2023年,塘南镇人大以联络站为平台,探索开展“所长进站、代表到家”主题接待活动,组织邀请政府职能部门进站履职,搭建政府、代表、群众三方联系互动的简约高效平台。
“我在进站后,了解到一些五保户、孤寡户、贫困家庭等存在电路老化难以更换等问题,还有一些区域用电设备故障高发严重影响群众用电等问题,马上安排员工上门为他们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及时检修设备排除隐患,让群众感受到供电服务的贴心与周到。”塘南镇供电所长李顺民说。
“集镇街道在规划了停车位后,交通秩序显著改善。”“柘林街老汽车站的废旧房屋拆除后改建了休闲小广场,太好了。”聚集在街头巷尾的柘林街居民,对近段时间以来集镇街道的改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昔日的“烦心事”在联络站的积极推动下终于变成了村民的“顺心事”。
结合法治化建设 调解纠纷聚民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矛盾纠纷日渐凸显。塘南镇将人大工作与法治塘南、平安塘南建设相结合,发挥人大代表熟悉镇情、村情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与群众零距离的交流和沟通,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
2023年,塘南镇西联村的两户村民,由于宅基地纠纷,多次协商无果。镇人大联络站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进村开展“面对面”座谈。经过调解,双方达成一致,当场握手言和。
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塘南镇100余名代表联合综治信访部门,进村入户常态化排查各种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协同村(居)干部,积极配合司法部门、公安民警调解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同时,针对收集到的土地纠纷、邻里纠纷等各类涉及民生领域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化解措施与详细方案,整合多部门资源,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到位,把安全隐患整治到位,守住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塘南镇人大不断探索人大代表参与基层治理新模式,将代表作用的发挥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将代表的履职内容与创新社会治理紧紧相扣,引导代表主动作为,助力政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脉络。(罗钟鑫、谢秋芬)
(来源:江西人大网)
(责编:高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