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培育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作为被国家寄予厚望的“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蹄疾步稳。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两年前,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两年来,两地将条例贯彻作为重要抓手,协同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为促进条例有效实施,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今年6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执法检查,这是两地人大常委会围绕首个协同立法项目开展的首次联动执法检查。
6月12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市政府及市级有关部门相关情况汇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也同步召开了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
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落。根据工作安排,此次执法检查聚焦市场主体所思所盼所愿,围绕堵点、痛点、难点,重点检查市场环境建设情况,包括市场主体地位和待遇平等权利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制定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外商投资保护促进、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情况等;政务服务情况、法治保障情况等;法规中涉及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及项目审批等重点条款落实情况等。
“联动开展执法检查,是对两地营商环境的一次深入‘体检’。”重庆市人大财经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的重要合作事项,是两地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运用法治方式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解决一批企业、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的务实举措。
6月14日至16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先后来到重庆市荣昌区、四川省隆昌市的企业、政务服务中心等地,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并在四川内江市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情况汇报,就进一步推动条例贯彻落实听取企业、人大代表意见建议。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营商环境哪些方面值得重点关注?”“当前存在哪些困难,惠企政策落实如何,有哪些隐形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政务服务事项流程怎么样,是否真正实现‘一窗办理’和‘最多跑一次’?”……
在荣昌区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重庆华森制药、惠达智能家居(重庆)公司等地,执法检查组与企业、园区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多角度了解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实施、川渝企业合作、政府便民利企工作情况,认真听取企业群众意见建议;在内江隆昌市内荣农高区、天视车镜公司、隆昌市政务服务中心、古湖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等地,执法检查组详细了解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川渝通办、便民服务等情况,广泛收集意见建议。
“大家实事求是,对照先进地区说差距、讲不足,揭短亮丑提建议。”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执法检查组开宗明义提出“要求”。参与执法检查的两省市人大代表、部分企业负责人,就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等进行了发言。现场气氛浓厚热烈。
“双城经济圈要成为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互信共赢市场的样板。”重庆瑜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丹说,落户荣昌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政府务实、高效和真诚。希望川渝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深化协同,促进产业融合聚集,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通,以一体化态势承接应对竞争,真正形成“第四极”合力。
“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问题,都有畅通渠道得到部门回应。”以“海归”博士身份回国创业的四川汇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兆,回顾了企业发展历程,为家乡内江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点赞。“一流营商环境不会一时形成,也不会一劳永逸。希望进一步宣传落实好条例,为企业家创造想干事、能干事、把事干好的营商环境。”
执法检查组认为,条例实施以来,川渝两地协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著,市场活力逐步释放。然而,对标中央战略部署和两地党委工作要求,对比其他发达地区,优化川渝一体化营商环境仍需久久为功,破解营商环境堵点、痛点、难点仍需持续用力。下一步,要持续推动条例全面实施,在深化法规政策协同、解决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上实现更大突破,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杜凯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