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两会,会期短了,但谋划依旧长远:六十六年“磨一法”,民法典将深远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涉港国家安全立法也将补齐国家安全短板,保障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这次两会,隔屏交流、“云采访”多了,但效率质量并未降低,“云上两会”议政之声响亮;政府工作报告变短了,但派发的民生红包分量十足;虽然未设GDP增速指标,但各项工作的谋划更实更细。
短与长、多与少、有与无……对比之间,特殊之年的特殊两会,注定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坐标,开启新的未来。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会期精简,重磅议程谋划长远
5月21日到5月28日,因疫情推迟两个多月后的全国两会,依旧举世瞩目。
会期压缩成8天、一次全体会用视频形式、发布会甚至安排到晚上开……今年两会,“精简”是关键词。
但是,作为年度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变短”的两会,谋划却很长远。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怎么走?这次两会,对内政外交、国计民生的规划,无疑为未来一个时期的中国发展,明确了路线图、注入了信心值、增强了凝聚力。
今年两会,有两项注定影响深远的议题——民法典和全国人大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
这次两会后,中国正式迎来“民法典时代”。“公民的权利宣言”、“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舆论对民法典的这些描述,折射出这部法律对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这次两会后,“港版国安法”成为民众对于补齐国家安全短板、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新期待。香港不能再乱下去,国家安全不能再有风险口,中央依法出手助港由乱向治,迫切必要,攸关大局。
总之,特殊历史节点的这次两会,议的这些大事,谋的都很长远,注定将成为一个新的坐标。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创新形式,“云端”议政效率不减
特殊的两会,开会形式也有特殊安排。5月2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第二次大会发言,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这在政协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因疫情原因,今年全国两会,“屏对屏”的视频会议和视频采访无疑是创新之举。
回顾今年两会的采访活动,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三大通道”(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这些采访都是通过人民大会堂与两会新闻中心视频连线的“云采访”方式实现。
5G传输、“云端”答问……高科技加持下的两会,虽然会期缩短了,但会议程序却未减少,虽然采访场次减少了,但两会声音却未降低。
5月25日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工信部部长苗圩用“近在咫尺”形容这种特殊的采访。
采访中,苗圩甚至还为中国的5G技术打了一个“小广告”:“我们现在的视频连线,实际上是通过5G+4K,还有8K这种高清的显示,所以这么大的屏幕,但我们看起来非常的清晰,非常的真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
会场之内议5G,会场之外用5G。可以说,今年两会的“云”创新,不仅让代表委员切身体验了“新基建”,也让大会务实、便捷、高效。
图为天安门广场上红旗飘扬。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政府工作报告变薄,民生红包更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篇幅明显变短,仅约1万字,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短,但是惠民红包没有变薄,反而更厚了。
特殊时期有特殊举措。
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资金坐上“直通车”,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省里也只做“过路财神”,企业和老百姓收到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今年减税降费力度加大,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为874万高校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涨了,养老金提高了,近3亿人的养命钱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剩余5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
可见,老百姓关心的房子、车子、票子、就业、就医、养老、教育等领域都迎来了利好。每一个红包都实在、硬核!
政府工作报告字数少了,但民生红包多了,一多一少之间,是不断提升的民生获得感。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无GDP增速目标,有更实更细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次,前3次分别为2000年、2001年和2002年。
之所以未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中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然而,不设GDP增速具体目标,不代表没有目标,不意味着不重视经济增长,更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而是实事求是,直面现实,经济发展更务实了。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其实,经济增长的内容已经融在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参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高频词是“就业”,39处讲到“就业”,历史罕见。而要实现保就业的目标,本身也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
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
没有提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可以让地方政府从速度的焦虑中、数字的包袱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上。速度多少,不是方向,是最后的结果。不会因为没有速度目标就失去了方向。
(责编:刘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