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张雪)按照预算法、监督法规定,每年6月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都会安排听取和审议中央决算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并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本次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以来首次审议中央决算报告。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两份报告在内容上都作出了一些改进。分组审议中,代表委员们在肯定报告亮点的同时,也热烈讨论了在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让结论更可靠
“今年的中央决算报告在结构上作了改进,从原来的三个部分变为四个部分,将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和做好财政改革和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部分阐述,进一步反映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重大财税改革成果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体现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政策实施的结果。”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预决算审查室主任何成军介绍,这次还进一步丰富了提交人大常委会参阅的“部分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内容,“提交的绩效评价报告由前年的5个增加到去年的10个,今年进一步增加到了15个,涉及的资金规模由前年的100多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000多亿元,今年进一步增加到1700亿元”。
“每年都要作中央决算报告,决算报告该怎么写?我和一些委员提出决算报告里有些项目、数据和问题缺乏针对性、逻辑性和对比性的问题,财政部已书面给予了回应。从明年开始,决算报告的体例、格式和内容,会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欧阳昌琼委员建议,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今后的决算报告和对决算草案的审查也应当遵照和落实“指导意见”的要求。此外,对审计部门查出的突出问题怎么认识、怎样整改,在决算报告里也应该有进一步的回应。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非常好,非常务实,问题抓得非常准,分析问题具体、实在、重点突出。但是,与往年相比,在报告中点出哪些省、哪些地区、哪些部门的比较少。点名与不点名的威慑性、社会效果是不一样的。”欧阳昌琼委员认为。
“中央决算报告数据扎实,资料详实,还提供了大量的附件。这个‘实’本身是我们需要的,但我想提出个建议。”蔡昉委员说,这一直以来都是个难点,就是关于提供给委员们哪些信息的问题。“过去报告写得比较空泛,大家觉得有些结论无以为据。现在数据提交给我们了,报告通篇都在讲数据,但我觉得这些数据想说明什么并不是特别清晰,因为孤零零的数据本身没有含义,纵向看没有来龙去脉,横向看没有左顾右盼。”他建议报告不仅要提供精确的数据,还要做基本的处理,有基本的分析和基本的结论,目的就是让结论更为可靠。
掰清事权和支出责任
在过去一年里,财政资金花得是否合理?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对这些问题,历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审议报告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殷方龙委员建议,要进一步把准财政资金投向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可能有好的效益。要聚焦十九大和本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特别是党中央在全局上确定的建设重点,真正在重点上聚焦。”
王长河委员直截了当地说,建议注意解决“瞪着眼睛要钱闭着眼睛花”的问题。“这个问题成因虽很多,但其中有一条值得特别关注,就是我们在给钱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事该不该干,而且还要看这件事有没有条件、有没有能力干,防止钱下去以后打了水漂。”
徐绍史委员研究了两份报告后发现,审计工作报告提到2017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但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有37项12434.42亿元资金指定了用途,加上专项转移支付,地方无法统筹使用的资金占比仍达60%。
“一般性转移支付指定用途之后等于是变相的专项转移支付。”徐绍史委员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表述,首先是预算制度改革,第二是税收制度改革,第三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十九大报告把这个顺序倒过来了,把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放到第一位了。“决算报告里面反映得最充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关系问题,建议财政部认真梳理总结和解决,总的想法是要想办法把专项转移支付压下来,把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掰清楚,谁干什么事,谁就掌握什么钱。”
矫勇委员对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的责任划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下一步改革,如果要进一步降低专项转移支付,首先要分清事权。现在所列出来的76项专项转移支付,大致分三类,一是中央事权地方执行,二是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地方执行,还有一类是地方事权地方执行。能不能把这三类具体分一分,对于确实属于地方事权地方执行的,下决心变成一般性转移支付。”
下功夫提高绩效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决算报告还进一步丰富了有关绩效评价的内容。这也成为审议中大家讨论的热点。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建议,要在进一步提高绩效管理上下功夫。
“我们国家经济体量大,财政收入规模较大,因而绩效管理的空间也比较大。管好了,会产生很大效益,但如果哪个地方不严谨、有漏洞,就会大大降低效益。”殷方龙委员说。
“由过去我们重视钱往哪方面花,到重视钱花得好不好,由重视预算的结构到重视预算的绩效,这是一个大的进步。但是,目前绩效评价占比过小,仅占1%多。”谢经荣委员建议:“逐步提高绩效评价占预算的百分数。比如,明年能不能提高到5%,后年能不能提高到10%。”此外,他还建议审计工作报告中增加审计绩效评价的内容。
对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吕彩霞委员的建议是,要加强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实施的人,如果承担专项的地方认真负责的,专项就会实施得非常好,如果没有责任心或者完全出于政绩考虑,资金就有可能使用得不好。”
杜玉波委员说,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分类推进。“从开展调研和听取教育科研战线的反映看,智力投入是一个长期过程,很难在一年内就见到成效,现在开展全面绩效管理,如果不加区分地每年都要评价,会造成一些单位预算执行工作出现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不利于教学和科研人员潜心开展工作。”他建议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按照不同经费类型制定不同的政策,以更好地发挥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正面激励作用。
“这次绩效评价里不少是自我评价,这是一个进步,但如果增加第三方力量参与可能会更客观、真实。”谢经荣委员建议。
高友东委员则建议,要根据绩效自评和重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整改,把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自评的结果和重点绩效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开。
(责编:王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