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清水河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延安市有关地区考察调研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工作。调研组一行通过现场观摩、情况介绍、经验交流等形式,走访了宝塔区、延川县、延长县、志丹县、吴起县等地,一路上,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得到了经验,受到了启发。现将学习考察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延安市下辖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延安精神,留下了以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为重点的革命旧址和纪念地150多处,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红色旅游圣地。
延川县距延安市区80千米,是陕西省红枣、蚕茧、酸枣仁主要产区之一。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来延川县落户插队,继而被分配到各镇村,其中习近平被分配到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从那一刻起,16岁的习近平在这个地方开始了为期7年的知青插队岁月。
延长县是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诞生地,苹果、酥梨、西瓜的最佳优生区,被称为“石油之母”、“瓜果之乡”。革命战争年代,延长石油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功臣油矿”,毛泽东主席为延长石油官厂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勉励石油工人,形成了“埋头苦干”的石油精神。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1936年6月,为纪念“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而更名。境内有刘志丹烈士陵园、保安革命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等红色景点。
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境内有毛泽东旧居、吴起革命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切尾巴”战役遗址等。
绥德县旧称"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陕北"旱码头"之美誉。县内有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绥德师范旧址、郝家桥革命旧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西北局及义合会议旧址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战斗生活过,王震、习仲勋等革命前辈先后任职工作过。
二、发现的亮点和启示
亮点一:红色旅游“火起来”。巍巍宝塔山、悠悠延河水,从延安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旧址到延川的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志丹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吴起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故居到习仲勋、习近平的旧居……一幅幅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个个故事……一处处旧址讲述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一个个红色印记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所到之处、所见之物,都有信仰、都有精神;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深深的红色印记、每一孔窑洞都镌刻着火红的奋斗青春,向人们诉说着创业的艰辛,传达着不懈奋斗的精神。综观这些地方,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红色文化所释放出来的强大能量和勃勃生机。可以说,这是一次红色之行、回归之程、寻根之旅,考察组全体人员的思想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净化、党性得到了锤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近年来,延安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的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增长的“双丰收”。一是红色遗址的保护开发力度不断增强,一大批纪念场馆、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红色故事生动有趣,直抵人心。二是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协调机制,成立领导机构,下发指导性意见,编制专项规划, 并增设了专门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红色资源正成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围绕红色资源所建成的干部培训基地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三是红色旅游的各种要素条件得到不断提升,一批批精品基地、精品线路正在完善;一批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戏曲作品、影视作品、红色歌曲、红色故事陆续推出;一批批高质量的红色讲解员正在成长。四是红色文化推动产业发展的力度逐渐增强,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明显增加,红色旅游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主力和支柱。
启示:延安红色旅游之所以火爆的原因就在:
一、抓住要点,优化红色布局。结合红色资源分布特征,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场所,将红色旅游发展纳入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强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政策引导,融合各区、县红色资源与旅游景点,规划布局红色主题建设,增设红色文化主题标识,全面提升了红色旅游整体吸引力、影响力。
二、紧扣重点,建设红色景区。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角度出发,拓展培育革命旧址、历史纪念地等红景区景点,持续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构建形成了兼顾文化教育、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乡村旅游等功能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同时,持续开展红色景区品质提升行动,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服务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设计及改造,全面提升了红色旅游的服务质量。
三、聚焦亮点,塑造红色产品。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的旧址为重点,综合运用实物、照片、雕塑、影像等多种形式,创作生产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挖掘开发体验、研学、培训等参与性项目,全面延伸红色产业链,推出形式多样的红色旅游产品,打造出了革命老区“红色之路”特色旅游品牌。
亮点二:绿色产业“强起来”。苹果树栽培面积331.7万亩、产量400.5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这串数字,是革命圣地延安苹果种植的概况,也蕴含着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密码。近年来,延安坚持把苹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苹果分拣分选、精深加工、个性包装、冷藏冷运、品牌宣传、产业融合、诚信建设等营销体系健全完备,苹果质量追溯体系基本建成;“延安苹果”、“洛川苹果”、“梁家河苹果”三大品牌全国驰名、国际知名,苹果产业后整理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如今,延安市13个县(市、区)全部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苹果产业综合产值近四百亿元,220余万人口中,有100万人从苹果产业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甚至在延安市的一些南部县区,当地农民90%的经营性收入来源于苹果产业。延安苹果已经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中国苹果的风向标,成为百万果农致富的“摇钱树、幸福果”。
一是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走过一片片的山地果园,都能清晰地窥到延安苹果种植的“科技范儿”。矮化密植的新式果园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其中,开阔的行距为机械化作业留足空间,“豆菜轮茬”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防草布代替了除草剂,杀虫灯取代了杀虫剂,防雹网将冰雹灾害阻隔……延安苹果从“种得多”到“种得好”的密码就是科技,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延安的苹果产业通过品种更新、肥水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做到了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齐头并进,在标准化生产中走向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二是向产业链升级要附加值。延安地区以提升苹果产业附加值为核心, 深入推进“苹果+”产业发展,加大苹果精深加工企业引进、培育力度,积极发展苹果脆片、果醋、果汁、工艺品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延长了苹果产业链。不断升级的苹果产业链,让延安苹果从“卖一季”变为“卖四季”,从“论堆卖”到“论个卖”。
三是向数字经济要销量。现在网络代替了传统销售,直播、拍短视频、打单发货成了新农活。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延安苹果”超过2.8亿次播放,“洛川苹果”话题超过13亿次播放。这些数据背后,是一批批新农人,把果园当作直播间,把流量当作农资,让苹果销量激增。如今延安的苹果产业正在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
启示:延安苹果的高质量发展历程有六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之本。他们始终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富民强县的重中之重,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果业发展的决策部暑,加快了苹果产业的发展。延长县的做法是将苹果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种植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劳务入股等方式,与经营主体、社会资本联合发展,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分配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农民能够放心、大胆地发展苹果产业。全县苹果种植面积32.63万亩,争取各类果业涉农资金5846.505万元,实现苹果产值13.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83万元。全县农民收入的一半,果农收入的70%来自苹果产业,苹果收入在脱贫中占比91%。
二、干群联动是产业发展之基。他们始终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产业发展的首要环节,各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干,让群众自觉投身到苹果产业的主战场。他们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建立示范点,以点带面对老果园进行综合改造。“百棵苹果树,能富一个户”,这种致富模式已经越来越被群众所认可,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念果经,走果路,靠果富”已经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
三、典型带动是产业发展之策。他们坚持以创建标准化示范园为抓手,大力推行干部联户帮扶、群众主体参与的果园示范点培育机制,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带动苹果产业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拓展。吴起县苹果产业起步较晚,为了提振果农信心,县里实行了“515"发展模式,即全县建一个500亩高标准示范园,每镇建一个100亩高标准示范园,每村建一个50亩示范园,初步形成万亩袖珍苹果基地、万亩黄颜色果品基地、万亩优系富士果品基地,实现了全县91个行政村苹果产业全覆盖,推动全县苹果产业高点起步、高标准建设。
四、科技驱动是产业发展之要。他们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聘请专家在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形成以专家为核心、以果业协会、县乡技术人员为骨干的技术服务力量,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五、龙头拉动是产业发展之力。他们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走产、供、销、加、贮、运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形成了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产业体系。
六、品牌促动是产业发展之路。他们把大果业、大品牌、大市场作为产业发展目标,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不断增加品牌市场占有份额,切实提升了产业效益。“延安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仅四年,就跃升至中国苹果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二位,成为最受消费者喜欢的区域公用品牌。“洛川苹果”以687.27亿元品牌价值位居中国水果类第一,“美域高”苹果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多位国家元首。
三、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方面:我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旅游发展潜力大,只因受条件所限,一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当前,我们要借助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东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旅游要素逐渐完善,旅游线路及内容更加丰富。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工作,一要深挖本地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线上媒体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借势借力新媒体大v、知名作家等打卡乡村旅游,邀请他们参加“周末乡村游”活动,以图片、游记等形式,充分宣传我县乡村旅游。二要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讲解员队伍,从资金保障、开展培训、把握门槛、规范讲解等方面综合入手,学习讲解基本礼仪、语言表达、方法技巧等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和亲和力,讲好乡村旅游故事,不断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1)从“点”出发。建议以老牛湾黄河大峡谷、黄河文化公园,北堡老牛坡干部研学中心、长城文化公园为重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打造特色鲜明的沿黄绿色生态长廊,使沿黄处处皆风景。
(2)连成一“线”。建议进一步完善连接黄河、长城沿线各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通过道路将所有景区连接成线;在重要场所和节点设置旅游景点交通指引标志,方便自驾游、自助游,条件成熟时可开通旅游观光巴士,实现环线游常态化。
(3)全“面”覆盖。建议以县城为骨架支点强力拉动,在中心区块建设集我县土特产品销售、地方美食和烧烤等为一体的“网红街”,把我县现有的六大地标产品“小香米、花菇、米醋、海红果、胡油、黄米”和八个乡镇的名优特产及各类美食等全部纳入其中;同时建议繁荣夜间经济,延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开放时间,推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让夜晚“亮”起来、、商气“火”起来、人气“旺”起来。
(二)产业发展方面:海红果是我县的特色果品,其栽植历史悠久。本地群众对海红果树情有独钟,称海红果树为“摇钱树”,并有“家有5棵海红子,顶养一个好儿子”的美喻。我县土壤大面积是栗钙土,土层厚、肥力足, 还具有海红果树生长的特殊“小气候”。但由于发展滞后和经济效益不明显,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海红果产业化程度低,导致近年来我县海红果产业发展缓慢。建议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领、技术支撑、强化管理等措施,扩大海红果产业规模,提高海红果产业化水平,让海红果成为我县的支柱性骨干产业,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和“致富果”。
一是做大基地。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科技为依托、增强核心竞争力,调整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优化繁育体系、质量标准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创建海红果示范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建议重点在沿黄一线打造海红果产业带,沿黄的每个乡镇扶持1-2个高标准的海红果示范基地,每个村发展2-3个海红果园,培育3-5个典型示范户,形成点上的示范和面上的推进,带动一批农民投入到海红果的种植、管理上来;坚持“抓点、连线、扩面”相结合,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展示、采摘等为一体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带,让黄河岸边处处洋溢着兴产业、促发展的蓬勃之势;要加大技术帮扶力度,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现场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手把手地指导培养一批乡土技术人才,引导和帮助果农掌握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借鉴延安市的苹果生产中的先进经验,配套运用两灌+两盖(冬灌+春灌推迟花期;树上搭建防霜防雹网+树下地布覆盖)措施,确保果园安全平稳度过霜冻期,扎实做好海红果产业的“后整理”工作,推动海红果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
二是做强龙头。要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市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现有传统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使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海红果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一是提高产品效益和竞争力,建议将现已建成的12万亩海红果基地以头5年免收租金或整体优惠等方式承租给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经营,通过科技支撑提升我县海红果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建议将海红果专项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在果品选育、储藏和加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定期举办海红果类比赛,加大对优质海红果的奖励,不断提升农民种植海红果的积极性;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海红果栽培、加工、贮藏等方面技术进行系统化研究,改进生产模式以及加工、包装等工艺环节,拓展海红果饮料、酒、果酱、果脯等产品,探索开发果胶、黄酮、氨基酸、香精等高附加值产品。
三是做响品牌。要精心打造海红果品牌,结合我县 “窑上田”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及中国 “一乡一品”示范县建设,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打造“中国海红果之乡”,让“清”字头走“红”中国,建议通过举办海红果节、品鉴会等形式加强名牌产品和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让品牌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同时建立多元化营销模式,发展各类主体参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新兴业态,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元化营销体系,形成产、供、销、加、贮、运一条龙的产业链,不断完善线下线上供销网络,进一步拓展海红果的销售市场,建议可与伊利、蒙牛等企业合作开发海红果类的雪糕、冰激凌等产品,拓宽销售路径,扩大销售市场。
红色是革命的脉搏,是振兴的力量;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红色文化凝聚人心,绿色产业增强发展动能,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在这“红”“绿”交织之间,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必将早日变为现实。
(文:杨利民)
(责编:杜凯杨)